[中国基金网12日讯]
宏观经济:生产消费弱复苏,经济有所回暖
2023年1季度以来,国内经济持续回暖,通胀压力减弱。国内方面,中观及宏观总量数据指向:
1)生产端,3月制造业PMI继续处于扩张区间,但较上月有所放缓;同时受返工慢影响,生产复苏相对较弱。1-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.4%,为2022年10月以来首次回升,但环比仅分别增长0.26%、0.12%,工业企业利润也出现同比回落。
2)需求端,疫后出口回补和出海“抢订单”拉动出口略超预期,基建、制造业投资仍维持高位,地产部门边际改善较为明显,同时场景恢复也带动消费弱复苏。
3)融资端,2月新增社融3.16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多增1.95万亿元;新增人民币贷款1.81万亿元,同比多增5928亿元;M2同比12.9%,高于前值12.6%,2月社融数据延续了“总量高,结构好”的格局。
4)通胀方面,2月CPI、PPI同比均低于预期,消费端通胀超预期下行,生产端价格仍处收缩区间。
5)政策端,新一届政府部署新气象、新未来、新部署,财政赤字率上调但适度,兼顾“加力”“可持续”,同时货币政策或保持适度宽松。海外方面,美国2月失业率意外上行,衰退预期抬头。在硅谷银行事件背景下,美联储宣布加息25bp至4.75%-5.0%,但点阵图指向加息近尾声。另外,欧央行3月会议加息50bp,抗通胀决心不变。
往后看,海外方面,虽然最新FOMC市场解读为鸽派,但是对于未来降息的路径联储较前期未出现明显调整,这反映了其背后受到两大制约——内忧通胀复位,外患资金流出。国内方面,生产消费弱复苏,且需求改善强于生产,被动去库存阶段确认。被动去库存时期,往往是企业盈利增速见底回升的阶段,股市整体表现较好。结合当前经济数据确认“东升西降”,全球资金对中国资产的关注度可能会提升。但市场轮动加速也是这一时期资产表现的应有特征。
宏观政策:财政加力且可持续,货币或保持适度宽松
两会期间,国务院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,指出稳中求进实现增长目标,经济前景“长风破浪,未来可期”,并做出了新部署,涉及提振民企信心及支持民企发展、稳就业稳民生、推动乡村振兴并保障粮食安全、疫情防控、支持港澳发展、推动两岸交流、坚持对外开放、加强政府建设等方面。
财政政策方面,赤字率上调但适度。2023年赤字率由上年的2.8%小幅上调至3%,中央加杠杆,地方稳杠杆,政府债则适度加码。同时,财政政策拉投资方面,专项债-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或仍接续发力;财政促消费方面则主要包括中央转移支付、稳就业等重要方式。另外,财政政策或也与科技政策、产业政策协同配合。
货币政策或保持适度宽松。2023年3月27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.25个百分点。往后看,要实现今年经济目标,政策要部署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,而无论是财政与货币加强协调配合,还是后续大概率可能会部署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使用,均意味着货币政策或将保持适度宽松状态。
图一:生产为PMI主要拖累
图二:制造业及基建投资增速维持高位,地产修复明显
数据来源:WIND ,汇丰晋信基金
市场展望:处于性价比较高区间,关注业绩改善具有高弹性板块
2022年经历内外部风险反复冲击后,市场连续两年风险溢价抬升,即使经历了1月份的快速修复以后,当前市场仍处于性价比较高的底部区间。短期来看,经济数据复苏偏弱导致市场预期反复回摆,影响了市场修复节奏。但中长期来看,我们认为经济和上市公司盈利的持续修复是大概率事件,后续随着系统性风险的缓解和经济复苏的支撑,市场的信心有望回归,风险偏好将有望显著提升。市场将逐渐走出存量博弈格局,估值低位的权益资产有望继续价值重估。后续盈利弹性重要性高于估值弹性,需要侧重关注业绩改善具有高弹性板块,兼顾估值低位。
板块配置方面,宏观趋势上,2023年预计呈现内需强于外需,中下游强于上游,优选内需相关,自身产业周期上行或政策支持的中下游行业。自上而下建议关注以下板块:
?科技板块:国内产业政策和海外产业趋势共振
?地产后周期:地产消费修复,保交付推进
?具有盈利弹性的周期:供给受限且内需相关,或自身周期底部上行板块。